Vol.
arrow
about
contact
出發吧
向著研究的航道!
文、圖:鄭十一
加入書籤 + 分享文章
fblinetwitter
說到出海,我們大多想到的是捕魚、船員跑船,或夢想成為海賊王的魯夫,但你可能不知道,另有一群人是為了做研究而出海。他們懷著守護海洋的夢想,一次又一次踏上尋找大海秘密的旅途。你是不是也好奇他們究竟在大海做些什麼樣的研究呢?

由於我實在很想跟隨研究船出海一探究竟,多方詢問下,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的曾筱君老師爽快應允了這次的隨船紀錄,興奮之餘我只顧著整裝出發,等到上船後閒聊才知道,這個機會是多麼難得可貴。
為研究出海,每一趟都是珍貴的航程
原以為「新海研2號」由海大管理,研究人員必定是海大師生,沒想到各研究團隊都可以申請出海。老師解釋道:「台灣的研究船少、研究團隊眾多,航次爭取不算容易,所以研究室之間也會相互合作,爭取更多出海採樣的機會,彼此也能共享研究數據。」

由於「新海研2號」不算大,扣除船員後只有九個名額,老師今年也只有這個航次,我這才明白這個名額的珍貴,想來真是萬分感謝。

而這次出海的任務,是前往台灣東部海域的黑潮,採集不同深度的海水。採水要做什麼呢?我這個門外漢疑惑地問。「我長期研究水中溫室氣體,除了海水,也會在河口採樣。上次來這個採點已經是十年前了。」老師回答。

老師接著繼續補充:「這次採水共有8個點,最深會下到3000多米。海水向下流動,水質組成與密度會隨深度有所變化,流動速度也會越慢,3000米的海水大約是500-800年前的表面海水…」隨著越來越專業的講解,突然覺得科學彷彿是另一個多重宇宙。

這次除了老師的研究室,也邀請了中山大學與高雄海科的研究室一同參與。同學們都曾參與採樣,資深研究生更有合作經驗,因此大家都很雀躍。啟航時氛圍輕鬆,讓人以為會是一趟海上郊遊,殊不知一場體力與意志力的試驗才要開始。
海上研究生活大不容易
第一個考驗是暈船。研究船不比巨大的貨櫃輪船,就算風平浪靜,多少還是會左右擺盪,若遇上乘風破浪,那可是連站都站不穩。海上的研究生活基本都在搖晃中度過,老師開玩笑的說:「過不了這關,即便多麼熱愛海洋,大概很難再想出海了。」

出海當天海況不算太好,航行前大副特別叮囑要吃暈船藥,他保證這趟一定會有人暈船。平時偶爾暈車的我,第一次遠航可不敢大意,趕緊先吞顆藥壓壓驚。

同船中有位同學也是第一次出海,風雨開始後還是暈船了,即使如此採樣工作依然在夜裡展開,他強忍著不適,邊吐邊完成第一場深夜任務,還好隔天休息後他便挺過了考驗,否則四天航程與採樣工作都在暈船中度過,這樣的出海經驗肯定成為夢魘。

風雨過後,海面回歸平靜,像是什麼也沒發生。豔陽下,學生們持續著採水馬拉松,歷時兩天兩夜才完成任務。過程中我不時在一旁拍照與觀察,同學不禁說道:「比起其他研究項目,採水相對無趣,好像沒什麼可以記錄。」

但在我這個外行人看來,這些辛苦點滴都很可貴,採樣不只沒日沒夜,每隔一兩個小時便要進行裝瓶、分類記錄與滴藥等繁瑣工作,十分需要專注與耐心,即使偶爾交替輪班,同學們還是無法好好休息,這樣隨時都要待命的狀態,我覺得才是最大的考驗。
誰是年度航海王?
這麼辛苦的研究工作,會不會嚇跑學生?我忍不住這樣問,老師一派輕鬆地回答:「我們都很享受出海,共同經歷也讓我們產生革命情感,每每聊起就像當兵回憶錄,說也說不完。」是啊,通過考驗且持續出海的人,想必是樂在其中的吧!

老師繼續補充:「我們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:必須有出海經驗才能畢業。」對於海洋工作者來說,如果沒有好好跟海相處過,又如何投身海洋研究中呢?

親近海洋並且熱愛海洋,對於研究工作也才會更有使命感;因此系所還有「航海王」競賽,年度累計出海天數最多的學生有獎勵金。閒聊之餘,聽到2022年的航海王總共出海72天,大家是既羨慕又同情。
比起陸地上,海上的步調相對緩慢,點與點之間的航行移動都是一次等待,研究採樣更是一次又一次重複的過程。或許聽起來枯燥孤獨,但說來神奇,我想我能夠理解這樣的浪漫,甚至享受這樣的海上時光。

因為緩慢,得以細數揚起的片片浪花、撿拾太平洋的藍;捕捉瞬息萬變的大海面貌,以身體記下浪的姿態。

返航時,老師問我還會想出海嗎,我說:「當然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