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ol.
arrow
about
contact
關於本集
加入書籤 + 分享文章
fblinetwitter
歷史更迭,族群來去,基隆曾經站上浪尖、引領潮流,也曾失去過舞台。不過作為一座面海的城市,基隆不曾放棄任何機會。

當整座島嶼都在重拾土地認同的時刻,基隆也在重新定義自己。

位於臺灣最北的城市,是商港、漁港也是軍港,如今又多了郵輪港的新身分。在歷經不同族群的洗禮下,基隆孕育出多元的飲食風格,讓許多饕客趨之若鶩。但,什麼才是屬於基隆的DNA?而誰才是基隆人?

這從來不是簡單的問題,甚至不存在標準答案。不過在時間的淬鍊下,我們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,基隆這艘船乘著風要往何處去。

首先,基隆人變多了。無論是物理上與心理上。不只來基隆走走看看的人變多了,帶有地方意識的人也變多了。在二十年前可不是這樣。從永無島袁朝露的書寫中,可以看見時光的切片,不同時期如何流轉,他又是如何看著,並跟隨這座城市的脈動呼吸。

還有,在基隆親近海洋的方式也變多了。不只有海鮮、海泳與海廢,每年的台琉國際帆船賽更成為跨越海洋的交流,在經營八斗邀友善餐廳的戴秀真觀賽紀錄之下,一起用不同的視角感受海。

最後,則是基隆的文化扎根更深了。近年來地方青年與團隊相繼投入,使得在地文化體驗活動更加豐富。透過無用學堂鄭十一的第一手直擊,我們將搭上171號戲劇導覽巴士,走進鷄籠中元祭。

三篇文章,三個風向,「基隆號」準備揚帆,讓我們一起等待風起,海上翱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