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ol.
arrow
about
contact
fb
走境171:一段走進鷄籠中元祭的巴士旅程
文:鄭十一
圖:李奇鴻、鄭十一
加入書籤 + 分享文章
fblinetwitter
農曆七月是基隆人每年最忙碌的一個月份,不只是家家戶戶忙著家中的小普度,整座城市都在為一年一度的「鷄籠中元祭」忙得不可開交。

「基隆人記憶中的中元祭,跟實際發生的中元祭,其實是有一些距離感的。」慾望劇團團長黃品文、也是這次巴士導覽劇場的創作者如此說道。大家可能記得花車遊行、放水燈的經典畫面,卻很少人知道為什麼要遊行,或是十五姓氏輪流主普的由來。

這是一個百年文化祭典在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困境,那個曾經全城投入的中元祭,隨著時間流轉似乎就快要成為記憶。

一群扎根基隆的青年自發性組成的「雞籠怪奇」團隊,有感於中元祭的場域分散,橫跨一整個月的祭儀、傳承171年的歷史脈絡更不容易呈現,首度挑戰以巴士導覽劇場與系列共創活動,用全新的方式帶大家走進鷄籠中元祭。

只要跳上「走境171」巴士,就能穿梭於城市,沉浸在中元祭的風景之中。
戲劇結合導覽,
巴士搖身一變成為移動式劇場
巴士在基隆轉運站啟程之際,窗外隨即展開第一場演出,車窗成為一面巨大的觀景窗,演出在歡笑聲中展開,待熟悉的社區普度場景退去,巴士才緩緩起步,眾人隨著導覽員小滿的解說,正式走進鷄籠中元祭。
巴士邊走,小滿邊解釋道,中元普度是全台各地皆有的民間信仰,只不過在基隆有著特殊發展脈絡,這個祭典已經傳承了171個年頭,一切還得從1850年代的「漳泉械鬥」說起。

故事說到這裡,巴士剛翻過獅球嶺,悄悄地滑進了南榮國小。一場械鬥直接在眼前開打,我們彷彿回到了那個歷史現場,親眼見證漳州人與泉州人的鬥爭與死傷。

那是一段傷痛的歷史過往,在地方仕紳協調下,雙方決定以「血緣代替地緣、賽陣頭代替打破頭」緩解那時的社會動盪,於是才有「姓氏輪值主普」具有地方色彩的鷄籠中元祭。當時未能帶回安葬的遺骸,眾人將之合葬,以「老大公」神格化其稱呼,後來又遷至如今的老大公廟,也是基隆舉辦開關龕門祭儀的所在。

離開南榮國小後,車子接著就開往老大公廟,正巧趕上七月初一開龕門(俗稱的開鬼門),現場掛滿燈籠,好不熱鬧。我們走進現場感受,主委就站在樓梯口發送平安糕,前來祭拜的人潮一波接著一波,下午就要開門了,那股蓄勢待發的氣息,好像在宣告:鷄籠中元祭就要隆重登場!
滿街燈籠,
是為款待所準備的引路燈
再次上車,小滿適時提醒我們看看窗外的風景,沿街都是燈籠,巴士好似跟著燈籠的路徑前行,他說那是引路燈,一路從老大公廟綿延至山丘上的主普壇。

主普壇是為了中元祭而建的固定式祭壇,基隆的大普度就辦在這裡。從七月初一到十五,基隆人不只為普度而準備,也會再三地發出邀請,豎燈篙、放水燈都是邀請函,如此慎重,都是希望一切圓滿、皆大歡喜。

看不見的老大公,不知道祂們怎麼看待每年的盛宴,我忍不住想像祂們心滿意足的神情。此時窗外傳來了喧鬧聲,隔著車窗,好似腦海中的想像浮現,期間限定的主普壇大旅社剛剛開張,鬼朋友們齊聚一堂,為這珍貴的暑假歡欣鼓舞,七嘴八舌地討論著今年會有什麼新花樣。

我們如此用心款待,祂們真的會如此開心吧!
巴士繼續移動,依著水燈頭繞境遊行的路線拜訪四大廟。我的視線一路跟隨窗外的燈籠來到海洋廣場,巨型花燈已經定位,轉進擁擠的鬧區,城隍廟、慶安宮、奠濟宮再到覺修宮,我們吃著七月限定的必桃摩訶,耳邊的中元祭故事持續播放。

窗外不只是熟悉的基隆街景,普度也不只是一頓飯的招待,而是飽含基隆人情味的盛情款待。

就這樣我們來到水燈頭的終點—望海巷。水燈頭在這裡燃燒、推向大海,是向海上的鬼朋友們發出的最後邀請:明天就是十五,記得上岸來吃飯。
共同參與,齊心傳遞向海之火
我們站在遼闊的海岸線,觀賞也參與了最後一場演出,一同傳遞燈火,像是推送著水燈頭,將這份邀請送向大海。很喜歡這段寫意的演出,彷彿能看見海上火光,慢慢幻化在黑夜之中,一聲聲的邀請、一聲聲的呼喚,都是這座城市的心意。

「鷄籠中元祭,不是誰能單獨完成的事。」伴隨著落幕時的揮手告別,這句話持續在我耳邊迴盪。

這場巴士導覽劇場不也是,如同鷄籠中元祭,是眾人的心血投入才得以呈現的事。不只有全場陪伴的導覽員,還有專業的劇場演員、參與共創的素人演員,以及顧頭顧尾的車長小姐、看不見的夥伴在幕後奔波。是眾人齊心協力,用兩個半小時的時間,帶我們走進中元祭的現場、走近中元祭的核心。

在這趟旅程中,戲劇濃縮了中元祭的精彩時刻,導覽則是沿途發揮,讓歷史一點一滴的走進心裡。感覺「走境171」傳遞的不只是故事,也連同中元祭的精神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