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ol.
arrow
about
contact
fb
請問你掉到海裡的是,公海神還是母海神?
東西方海神比一比
文:何昱泓
圖:何昱泓、國家文化記憶庫、Pixabay
加入書籤 + 分享文章
fblinetwitter
一切的一切,都是從海洋開始的
根據目前古生物研究的推論,目前已知地球上生物的最後共同祖先,可能是44億年前海洋形成後就出現的原始生命-微生物。之後從海洋開始,經過屢次的演化,成功登陸後,才進一步演化成如今各種地面與水裡的生物,當然也包含你我在內的人類。

即便直到 1960 年代,我們才從古生物學、考古發掘等專家的努力下,確認了生物祖先來自海洋這一事實;然而我們對於海洋的崇拜,可是遠從一兩千年前就已開始。這些「海神」的故事,可說是伴隨著人類在海上不斷地遷徙,在不同的文明與地區長出了各自迥異的樣貌。有的海神呼風喚雨保佑蒼生、有的則會召喚地震或海怪,化身為漁民畏懼的存在。

在這之中,世界各地的海神,又有什麼樣的差異呢?且讓我們繼續說下去。
「海」是要敬畏一下
-臺灣原住民的海洋崇拜
蘭嶼達悟族的拼板舟(Tatara)以齒輪狀的紋飾,象徵船的眼睛,有避邪的作用,讓船隻在大海航行時免於災難。(圖像來源: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/ 創作者:毛利之俊)
在媽祖與王爺等神明隨著漢人到臺灣之前,臺灣島上的原住民也有屬於自己的海洋崇拜。不同於漢人的海神是祭祀擁有「人」樣的神祇,以泛靈信仰為主的原住民則是從對「海洋生物」的崇拜,展露他們對於海洋的信仰。

像是蘭嶼的達悟族崇拜飛魚(alibangbang),每年二月開始到五六月,有長達數月的「飛魚祭儀」(Papataw)。飛魚對他們來說,是朋友也是神明。傳說中達悟人的祖先,曾因隨便煮食海邊的魚貝後,得到奇癢無比的皮膚病。在痛苦之際,黑翅飛魚托夢告訴達悟人,飛魚的種類、季節、捕撈宰殺、甚至連食用的方法都有其規範得遵守。捕撈飛魚的時間,甚至成為達悟族傳統曆法中季節區分的依據,種種禁忌都顯現出飛魚在達悟人日常生活的關鍵地位。
1930年代花蓮美崙溪口, 5-8月阿美族「捕魚祭」的盛大景況。 (圖像來源:花蓮縣文化局)
而居住沿海地帶的阿美族,也有許多對於海洋的傳說,像是祖先遭逢洪水飄流汪洋中,得到海神幫助安然抵達臺灣島上、或是在海神的獻策下,解決了巨人阿里嘎蓋(Alikakay)的侵擾、另一個則是碰上海難的男性族人,漂流到女人國被當成食物囚禁,趁機逃走被鯨魚所救,最終平安回到部落。除了傳說以外,阿美族部分部落在每年5、6月間,也有被稱作海祭或河祭的相關祭儀,透過祭祀海神或河神,族人們祈求出海平安或捕撈魚類滿載而歸。雖然阿美族對海神不見得有具體的形象,但也可以由這些祭儀看得出來,他們對於海洋的敬畏與重視。
「海」是要拜一下吧!
漢人到來後臺灣的海神信仰
媽祖(圖像來源:何昱泓)
現今中國的疆域內,由於幅員十分遼闊,沿海地帶不同地區,都有屬於自己的水神或海神;這些神明,也在朝代更迭與人群移動下,逐步累積出自己的信眾。進入十六、十七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後,許多原先居住中國東南沿海的漢人,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與發展,就這麼搭著船橫渡黑水溝,同時將他們原鄉祭拜的神明帶到臺灣來。

因為這一層移民的背景,臺灣各地隨處可見祭祀水仙尊王、王爺、玄天上帝以及媽祖等水/海神的廟宇。而起初保佑先人們渡海來臺的神明們,也在時間的推移下,在各地留下與原鄉很不同的傳說與故事。

在臺灣,可說是信徒最多、分佈最廣的「女神」媽祖,相傳是北宋時期居住於湄洲島上的一位少女,由於她出生滿月後仍不見其啼哭,而得名默娘。在她得道飛昇後,許多人常看到她穿著朱衣飛翔在海上,救助遇到海難的漁民們。

這位神通廣大的「林姓少女」,最初在宋代,只是東南沿海部分地區信奉的小女神。然而遠在北方的當權者,為了加強對民間的控制,因而不斷冊封提升媽祖的封號,讓她從元代的天妃到了清代的天后。在官民間的互動下,或多或少也影響到媽祖在臺灣人心中遠高於其他神明的地位。
臺灣各地都有供奉媽祖的廟宇,甚或建造大型媽祖雕像,成為地標景點
總之,媽祖救苦救難的形象,一直以來就深植在人們心中,即使最早是跟漢人們一同來到島上的「外來勢力」,也在他鄉變故鄉的時光流轉下,與臺灣人的歷史互相牽扯,有了屬於臺灣本地的故事與儀式。

像是從南到北皆有流傳的「媽祖接炸彈」,在二次大戰期間,顯靈擋下戰鬥機空襲的炸彈。今天到屏東萬丹的萬惠宮前,還能看見媽祖手接炸彈的「媽祖拿(扌拿)炸彈紀念碑」。就是很能呈現媽祖這種性格的傳說。

不過,這種拯救蒼生的形象,也不只是媽祖獨享,像是水仙尊王、玄天上帝與王爺等神明,在信眾心中也都是十分慈悲的海神。
比人類更人類,喜怒無常的西方「海神」
(圖像來源:Pixabay / 創作者Gordon Johnson)
西方世界最為人所知的海神,大概就是希臘神話中的海王波賽頓(Poseidon)。他在羅馬神話中則被稱為尼普頓(Neptune),也是海王星的名稱由來。

在古希臘神話中的波賽頓,掌管了海洋、地震與馬匹,並與宙斯、哈帝斯兄弟三人共同管理整個世界。而讓他得以殺死泰坦巨人,象徵其神力的三叉戟,能控制海洋,掀起風暴與巨浪、引來海怪,更能引起使土地沉沒的巨大地震。三叉戟也成了西方文化影視作品中,提到海洋都會聯想到的重要符碼。

古希臘羅馬神話眾神的性格,通常極為喜怒無常、難以捉摸。海神波塞頓當然也不例外,例如祂在與雅典娜爭奪雅典城的守護權中落敗後,便憤怒的引發大洪水,懲罰那些不選擇他的雅典人。祂既可以是保護者,為水手和漁民提供庇護,也可以因為不合祂意而毀了信眾的一切。
羅馬著名的許願池中的主角正是海神波賽頓
東西方文明的海神信仰,最早都源於對大自然力量的崇敬與敬畏,以及航海旅行時所遇到的共同危難經驗。像是被鯨魚(海怪)吞沒、發生船難、風暴,都成了這些神祇所擁有並加以操縱的神力。

很不同的地方是,西方世界的海神信仰,在一神信仰的基督宗教成為主流後逐漸式微。即使有像聖尼古拉(Saint Nicholas),這樣守護水手安全的聖徒,但並不能被稱作是海神。海神在西方文明中,也就停留在古代人對於難以掌握,大自然力量的投射與恐懼。

東亞地區華人社會中的民間信仰,則在歷史發展下,有了很繁複的科層組織,眾神們也都有其各自的分工與任務。其中海神背負著「海上救難」與「保護船隻與漁民」的責任,也成了東方與西方對於海神想像最大的差異。


參考資料:
周育聖,《臺灣神話傳說與故事中的海洋文化》,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與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7。
施靜沂,〈飛魚傳說、捕魚故事與達悟海人的宗教及社會生活〉,《原住民族文獻》(28),2016。
雅美(達悟)族飛魚祭-臺灣宗教文化地圖-臺灣宗教文化資產。
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Kuroshio Ocean Education Foundation-2605保安林—隨時代更迭姓名ㄟ林生百味(下)
廖英雁,〈媽祖接炸彈?潮州大空襲是也!屏東萬丹二戰空襲傳說的解謎〉,鳴人堂(2021.09.10)。
西方海神的故事:希臘神話波賽頓,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