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ol.
arrow
about
contact
fb
天橋敘事:
基隆港的懷舊與人文光影
文:何昱泓
圖:涂佳豪、國家文化記憶庫、李奇鴻
加入書籤 + 分享文章
fblinetwitter
天橋,一座城市的時代隱喻
「那時候是2001年,全世界都在迎接二十一世紀,慶祝千禧年⋯⋯」─《千禧曼波》

2001年,侯孝賢的鏡頭捕捉了一個時代的迷惘。舒淇飾演的Vicky,獨自行走在中山陸橋─後來被稱作「舒淇橋」,泛著藍光的廊道,林強的電子配樂像港口的霧將她包裹。那座橋,不只是電影《千禧曼波》的序幕,更是一個時代的隱喻:一條告別身後那座陳舊浸潤的港市,通往光鮮亮麗的台北都會通道。

這座在地人慣稱「高砂橋」的陸橋,曾是基隆最沉默的舞台之一。作為市區內少數殘留的人行陸橋,靜靜承載著城市的日常。然而,它的存在並非理所當然。它的誕生與消逝,都深刻地回應著基隆作為一座港口城市的命運轉折。回望雨港的黃金年代,不僅是追憶,更是為了理解,市區內那混雜著海風鹹味的懷舊,究竟從何而來。
歷經多次規畫拆除,舒淇橋目前被留了下來
因港而生,為人而築的廊道
天橋的存在,始於港口的擴張。

作為日治時期銜接世界的門戶,基隆港被賦予了帶動戰後經濟的重責大任。在「出口導向」的政策下,港區的現代化工程如火如荼地展開。為了讓貨物能最高效地從船上轉運至內陸,高架道路與平面道路重新佈局相接,本就狹窄的市區被切割更為破碎,像鋒利的刀,劃開了港區與市區的連結。

港口越是繁忙,聯結車的引擎聲、壓過路面的轟隆聲也越是響亮,居住於此的人們,要親近海港,就變得越加困難。天橋,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,作為一種「補償」與「縫合」的方案而被興建。它並非浪漫的觀景台,而是在城市發展邏輯下,為被切割的動線所做的必要補救。

1960 年代經濟起飛,無數來自台灣各地的年輕人,提著簡便行囊,搭著客運或火車落腳基隆。天橋也成了他們從租屋處走向碼頭與工廠的日常路徑。橋下的火車鳴笛是上工的鬧鐘,橋上的海風吹拂著汗水與憧憬。不同族群的命運在此交會,他們共同的腳步聲,譜成了基隆黃金年代最真實的交響樂。
高砂橋建於1930年,是全台首座跨越鐵路的陸橋。位於交通樞紐的緣故,曾經橋上橋下都是夜市,十分熱鬧。1974年再次重建後改為人車分道,並改名為中山橋,成為現今基隆人記憶中的模樣。
橋上風景,一個時代的感官記憶
在那個搭乘飛機出國還沒那麼普及的年代,基隆是台灣與世界的對口。對生活在這座港口的人們來說,「國際化」不是空泛的詞彙,而是每日上演的日常。天橋,便提供了觀看這一切的最佳視角。

橋下,滿載「Made in Taiwan」加工品的貨運列車緩緩駛向碼頭;橋邊,來自世界各地的貨輪靠港,船身上漆著各國船公司的標誌,課本中學到的世界地理,都在這裡成了眼前的風景。空氣中飄散的,是港口獨有的、混雜著海水鹹味、重油味與鐵鏽的工業氣息,這一切共同構成了基隆作為海港城市的獨特體感。

天橋不僅是物理的通道,更是城市脈動的縮影。

清晨時分,橋上湧現的是行色匆匆的通勤族,機車騎士、上班族與學生,匯集成一股前往職場與學校的人流。他們跨越的不只是港區與市區的界線,更是從個人後台生活切換到前台社會角色的轉折點。到了傍晚,同樣的廊道上,人群反向流動,步伐或許疲憊,但方向明確。這日復一日的往返,是無數人撐起生計的奔波,也是支撐這座港口城市運轉的真實風景。
仁五路的兩座天橋於2015年拆除,文安社區為此規畫「天橋不見了」系列活動,辦市集、音樂表演,與在地居民一起用裝置藝術,替走過數十載的老天橋舉辦歡送會。
橋的消逝,城市轉型的必然
歲月流轉,全球化浪潮改變了產業分工,基隆港的榮光逐漸褪色。當城市不再只為貨物服務,而是開始思考「人」的需求時,天橋的命運也迎來了轉折。過去作為「縫合」的橋,如今反倒成了阻礙都市景觀的龐然大物。

隨著「市港再生」的口號響起,天橋一座座地消失,被視為城市進步的象徵。這不僅是都市地景的改變,更是一種集體空間經驗的質變。過去,天橋提供了一個公共的、略高於日常的視角,讓市民得以俯瞰港口的運作、火車的進出——那是整座城市賴以為生的巨大機械心臟。

天橋一一被拆去,或許是從「車本」走向「人本交通」必然的過程。但也在基隆轉向觀光城市的過程中,中山陸橋因其在《千禧曼波》中的一影,轉為「凍結時光」的懷舊景象。懷舊,或許正源於這種空間關係的斷裂,一種再也無法站上同樣高度,去親身感受城市脈動的失落。

今天,數位時代的基隆人,仍然與世界連結著,但方式已截然不同。他們坐在可能是由昔日的委託行或報關行改建的咖啡廳裡,透過筆電與手機遨遊在茫茫網海中。空氣中瀰漫的是咖啡豆的烘焙香,而非柴油與魚腥味,也是城市產業與生活形態改變的具體表現。不過,當世界變得更為快速與容易之際,人們卻反而懷念起過往那樣緩慢但卻富有溫度的連結形式,就像我們懷念那陳舊的天橋一樣。
橋,是離開與回來的過道
在記憶的廢墟上,重建人文的橋
我們懷念天橋,究竟是在懷念什麼?

或許,我們懷念的,從來不只是一座座鋼筋水泥的天橋,而是一個滿是「夢想與奮鬥」的時代。懷念那天橋,是因為它見證了無數平凡生命的遷徙、奮鬥與愛戀。是通勤族的腳步、建設者的夢想、勞動者的汗水,這些真實的人文肌理,才讓冰冷的鋼鐵有了溫度。

天橋的消失,或許是一座城市再生過程中必然的告別。這份遺憾,卻也迫使我們思考,當天橋離去後,該如何保存這些珍貴的集體記憶?

實體的橋不在了,但我們可以透過書寫、影像與口述,為後代搭建起一座通往過去的「記憶之橋」。讓新一代的人,有機會理解祖父輩的世界。真正的「港口連線」,或許不只在於貨櫃的吞吐量或船隻的入港數,更在於一代人與另一代人之間,情感與記憶的連結。只要故事還在被訴說,那座屬於基隆的人文天橋,就永遠不會真正地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