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ol.
arrow
about
contact
fb
從瀨戶內海到基隆:
藝術連結地方的路
文:黃韋智
圖:涂佳豪、黃韋智、雅布重
加入書籤 + 分享文章
fblinetwitter
為什麼談「藝術與在地」?
藝術到底能不能改變地方? 地方真的需要藝術嗎?

這些問題這些年縈繞在心裡,從滿腔熱血開始,到靜下來思考長期的營運,從一次的海港展覽發表,到提出並持續營運的「永晝海濱美術館計畫」,回頭看,我們已經陪伴這座漁港走了六年。

這六年經歷了無法想像的掙扎,也擁有了無與倫比的美好時刻。對於「藝術與在地的關係」,依然沒有明確的答案,但我們的初心沒有變,希望讓土地的故事能持續藉由創作被保存、被轉譯、被更多人共鳴、被更多人理解。

至少我相信,持續地走,有一天會看見那個未來的,那個社會共融、被藝術包圍、能更包容彼此的共感世代。
2014 的第一次瀨戶內,設計迷眼中的藝術祭
回想第一次去瀨戶內國際藝術祭,是 2014 年,那時候的我在東京的吉村靖孝建築事務所實習,滿腦子都是建築設計。實習結束後,抽了段時間去瀨戶內海小豆島上農場換宿,在每天種小黃瓜的時光裡,用很日常的時光感受了這片海域。

這些島嶼對當時的我來說,是建築設計愛好者的天堂:美術館和地景融合,廢墟被改造,作品與環境對話,我看到的是「藝術創作」和「建築案例」。那時其實還不太懂什麼叫「地方創生」,更沒有想過藝術和居民的關係,只是單純覺得—啊,原來藝術可以這樣嵌進地方文化裡。

那是一種很輕盈、純粹的眼光。
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是每3年舉辦一次的現代藝術祭典,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祭之一,藝術作品分散在瀨戶內群島各地,吸引旅客以跳島的方式體驗在地。
從設計實習到地方的農場換宿,在心裡埋下了地方文化的種子
正濱的起點,從故事開始
現在的正濱漁港,在大家腦海中應該是一個很繽紛的地區,有著全台灣最成功的彩色屋案例,聚集了許多的風格店家,咖啡廳、餐廳、伴手禮店林立。

每年除了我們星濱山舉辦的「永晝海濱美術館」,另外還有由政府主持的「潮藝術」同時在這個場域發生。創作、娛樂與商業好像從來沒有在正濱停止過,但其實我們剛來的時候不是這樣的呢!

時間回到2017年的冬天,當時的正濱因為漁業沒落,彩色屋計畫尚未誕生,港邊多是白色藍色相間的房屋、空無一人的街道,留下的是一種純粹的安靜。我們被那份與海洋相依的寧靜給打動,因而提出了以「藝術共創」為核心的行動計畫。

那時候的想法很單純,想透過「藝術」擾動這片漁港,藉由藝術家的創作過程,聽居民講自己的記憶,並且做出更深的回應。關於漁網職人的故事、關於港邊五金行的故事、關於船長的故事、關於漁港移民的故事,透過創作,讓這些片段慢慢編織出一張屬於正濱的感性地圖。

很喜歡書豪在某篇報導上說的:「在藝術以外,我們所談的是一種『感染』。」透過創作讓正濱能容納更寬廣的族群,並且盡可能聆聽不同的聲音,他的那份真摯與浪漫,我真心佩服,並如此相信直到現在!
沒落的正濱漁港,有另一種美感
從一次展覽到一份永續的經營
2018年「星濱山工作室」正式成立,透過當時火紅的FlyingV群眾募資、舉辦了第一次的港灣藝術節。嘗試與地方合作,打造了第一次的街區藝術節,作品分散在港區的閒置空間裡,有商店、有住家也有廢墟。憑著一份熱忱,我們在寧靜的港口創造了閃耀的光芒,那份閃耀到現在我還妥善地放在心裡,成為至今還在這座漁港努力的重要因子。

但為什麼要從一次的街區展覽轉變成「永晝海濱美術館」呢?

我想核心是對地方的「愛」,執行的契機則是一份「反抗」。2020年開始,政府加入了「藝術節」的行列,資源充分、煙火式的藝術節在全台灣各地發芽,卻沒能真正的為地方說一段完整的故事。

因此我們建立了「永晝海濱美術館」,並成立基隆共創藝術聚落協會,希望用「持續」、資源「永續」的方式,在這片港區耕耘。也將視野拉到國際的尺度,期待蓋一座更深、更有延續性的無牆美術館,帶領地方看見美好的自己與遠方。
藝術成為打開空間的一種契機
我們想與整座城市一起
基隆是一座神奇又有趣的城市,這裡氣候潮濕、港區因為政策原因不容易開放,且人口密集,但也因此在這座城市耕耘文化的人們,往往擁有強大的自我創造與能量。

最近的我們,除了維持永晝海濱美術館的營運,也想「與整座城市一起」,期待丟下的一粒石頭,能透過年度展覽與整座城市的人們一起震動,創造清澈又深刻的漣漪。

今年的雙年展『水啦:Water Lives Here.』除了一貫的街區展覽,還會以藝術、民眾參與的方式走入花車遊行;並且網羅在地創作者,舉辦為期兩天的「藝術市集」,持有藝術護照,還能在展期內獲得25個在地店家獨有的優惠。

我自己很期待,透過「永晝海濱美術館」,這座城市的能量真正的成為一束光,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之外,也能照清楚自己的樣子。
一群人可以一起走得更遠
2025永晝海濱美術館以「水」作為主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