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ol.
arrow
about
contact
fb
舶來語彙聚的港口城市:
基隆的外來語地圖
文:廖芷瑩
圖:廖芷瑩、涂佳豪、鄭十一
加入書籤 + 分享文章
fblinetwitter
基隆港除了是許多貨物的上岸地外,也藏著多種海外來的聲音與詞彙。這些外來語,有些是從移民而來,有些則是透過食物的香氣傳遞,還有海上船員帶回的語彙,更有辛苦勞工的共同用詞。它們像潮水,隨著歷史起伏,拍打在這座港灣的岸邊。
吉古拉與燒賣:味覺裡的港城故事
基隆的外來語,隱藏在街頭巷尾。光是各式各樣的黑輪(おでん,oden),就能讓人看見這裡與日本文化留下的深刻聯繫。

最為人熟知的黑輪,莫過於吉古拉。它的名字源自日文「ちくわ(chikuwa)」。遊客們經常能光顧港邊老闆的生意,觀賞他將雪白的魚漿,烤成如竹輪的形狀,吃起來又香又Q。這些手工吉古拉不僅能直接品嚐,也常成為各式料理的元素,承載著基隆港城的生活記憶。

若說吉古拉有工匠的細膩,另一攤「黑輪伯」則多了幾分溫情。他推著攤車賣超過四十年,燒賣與龍鳳腿原是老兵傳來的味道,被他融入基隆的海港生活,調出獨特香氣。許多人自年輕吃到白髮蒼蒼。雖然如今難再見到他的身影,但那熟悉的香味仍縈繞人心,提醒著大家:基隆的味道,不只是食物,更是時代與記憶交織的情感。
黑輪伯和太太長年在港邊賣黑輪
一本型錄,乘載海的記憶
除了食物外,老船員的生活中,也充滿外來的語彙。就像是老牌的「駿風企業」老闆藺全生他家裡總還保存一本幾十年的船上型錄。

他笑著說:「這個カタログ(Katalogu),你看一下!」這裡的カタログ,可不是一般的商品冊,而是專門給船員在船上翻閱的型錄。船員們先在海上挑好想買的東西——藥品、生活用品、五金用品,什麼都有——下船後再找委託行購買拖貨。

對許多不曾經歷過海上生活的人來說,看見那本厚重的型錄,必然是大開眼界的時刻。雖然現在的船員早已不再講起カタログ內的商品,但藺老闆依然珍藏著幾本,偶爾拿出來,讓人窺見當年船上貿易的風光。

一本型錄,看似尋常,卻盛載了海的氣息與人的牽絆。它讓人明白,所謂的「特產」並不僅是能吃入口中的風味,還有那些隨船而行的必需品,它們構成了另一種只有靠海而生的人,才能深切體會的記憶。
早期船上的採購十分仰賴這本型錄
讓卡拉OK為你的人生伴奏
關於港邊的記憶,夜晚盞盞亮起的霓虹燈也是經典。基隆港邊的卡拉OK店閃亮的吸引著故人的腳步。裡面有人正舉杯大笑,更多的人是盯著螢幕裡的字幕,大聲高歌一曲。

「卡拉OK」這個詞來自日文。是日本人1970年代發明的播放伴奏的新方式,「空オケ」意指「空無一人」,「オケ」則是「オーケストラ(管弦樂團)」的縮寫。沒有樂團在場,卻能讓人盡情高歌。這份來自異國的創意,沒多久便漂洋過海,落地在基隆這座港城。

之前認識的卡啦OK店老闆霞姐,總在店裡忙進忙出,端著啤酒、補小菜。她說,早年的夜晚更是熱鬧得不得了,工人們一下班就成群結隊地湧進來,先點上幾盤滷味,再輪流唱自己最拿手的老歌。有人唱到眼眶泛紅,也有人笑得合不攏嘴。

雖然現在年輕人多半去裝潢華麗的KTV,但霞姐仍守著這裡。她說,對許多客人來說,這裡不只是唱歌的地方,更是心情的出口。
基隆的卡拉OK可以站在大家面前大聲高唱
耐磨的褲子,沉澱的城市記憶
在卡拉OK店周邊,不只有熱炒與小吃,還有一條曾經熙來攘往的街道,牛仔街。

「牛仔褲」這個詞,和基隆港口的故事緊緊相連。最早,它誕生於美國西部,為礦工設計的耐磨工作褲,結實又實用。隨著美軍來到台灣,尤其是基隆這座美軍補給的重要港口,這樣的服裝與文化,也悄然登陸港城。船員與常把從海外帶回來的衣物與配件交給委託行販售,而這些漂洋過海的「牛仔褲」,很快成了潮流的代名詞。自來街一帶因此聚集了專賣牛仔服飾的店家。

港口的顧客多半是跑船的工人,他們需要一條耐磨耐穿的褲子應付日夜的勞動。1950到80年代,是牛仔街最風光的年代。店鋪一家接著一家開張,門口掛滿藍靛色的褲子,陽光曬在布料上,顯得特別耀眼。對許多年輕人來說,穿上一條從港口帶回來的牛仔褲,不只是時尚,更是一種與國際接軌的自豪。

基隆的外來語是街角的聲音、夜市的香氣、海上的書頁、霓虹下的歌聲,也是牛仔褲街的藍色回憶。每一個詞彙,都承載著這座港城的深刻情感——不管潮水如何退去,它們總會留在基隆人的心底。你下次到港邊走走時,可能還是會聽到不怎麼熟悉,但卻令人感到親切的外來語言,或許是印尼語,還是越南話,都是基隆這個移民大熔爐,展現它多元與包容的時刻。


參考文獻:
李南衡《台灣外來語:外國來e台灣話》
翁佳音、曹銘宗〈【臺灣地名真相】基隆叫基隆,是因為長得像雞籠嗎?〉
日語豆知識:卡拉OK(カラオケ)的由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