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要選一個很像基隆的城市,許多人會想到高雄,基隆有曾經熱鬧非凡的委託行,高雄則有百貨行;基隆的夜晚有廟口夜市,高雄則有酒吧街;基隆在地小吃有吉古拉,高雄則有黑輪。兩個城市遙遙對望,都有港口,也有貨櫃碼頭,就連魚市場的氣味,都有相似之處。
作為2023年的最後一期,我們想回來談談港邊生活。介紹基隆的同時,我們也好奇其他港口城市的人們是怎麼生活。於是本期跨出城市與國家邊界,借鏡他人,去想像港口生活可以有哪些新的可能性。
因此團隊邀請了台大城鄉所兼任助理教授徐燕興,分享他三度拜訪荷蘭,看見鹿特丹如何把一座城市當成品牌在行銷,並將藝術與文化的風氣,自然流動於城市之中;在古巴出生的藝術家 Francis,則分享鄰近港口的哈瓦那城市,因為共產國家制度,無法靠近港邊,反而不如現居的基隆港來的熟悉;曾到英國留學的單彥博,則看見利物浦有著和基隆十分相似的命運,都是因為海港興盛,又隨之起伏轉型。
最後將視角從國際拉回基隆,以基隆客運運將的路上甘苦談,道出他的生命是如何和這座海港城市緊密相扣;並以畫面捕捉基隆的日常,用攝影敘說故事,帶大家直接感受基隆人的生活;結合三件你不知道的基隆港小知識,挖掘大家沒看過的基隆港風貌。
經歷一年的刊物編輯工作,藉由採訪不同人物、跨出城市以及帶回其他國家的經驗,團隊也感受到自己因此更加理解海港的魅力。或許所謂的海洋精神,不僅是吸納包容、引領創新,而是扎扎實實的去體驗冒險的過程。唯有在路途上認真感受、擴充想像,才可能長出新的可能性,真正的展現包容與創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