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說到利物浦
大家只記得披頭四
文 / 圖:單彥博
加入書籤 + 分享文章
fblinetwitter
2012年7月,當時暫時離開工作四年多的職場,想在碩士語言課程開始前先在英國晃一圈。於是提早了10天抵達利物浦,雖然已經是第二次來到英國,但對這裡的環境還是感到新鮮,一切都是這麼的...破舊?不是吧?

當我坐在St Luke’s Bombed Out Church前的階梯,眼前看到的是一座建築風貌相當老舊的城市。沒錯!利物浦給我的第一印象是「落魄」及「破舊」這樣負面的形容詞,未曾想過一年多之後,當我從火車站離開,前往倫敦搭飛機時,有多麼的不捨。甚至看著越來越遠的利物浦天際線時,還留下眼淚,原來在不知不覺中,利物浦已經成為了我的第二個故鄉。
佇立在港區的披頭四雕像
如果說我論文結束後走的西班牙朝聖之路,給了充足的陽光;而讓我對於基隆的文化事務開始萌芽發展,那是在利物浦一年多的日子裡,這座城市給了我豐沛且營養的「文化」土壤。

當初坐在老舊教堂前的我,不知道那是一座二戰時期被炸毀廢棄後活化的公園,才會只看見破舊。對利物浦有更多認識後,我開始感受到這座海港城市的獨特魅力,外在老舊只是表象,深入探索後會發現,城市的歷史與故事才是它的靈魂所在。
St Luke’s Bombed Out Church前有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德之間的聖誕休戰雕像
初見的鬼地方
其實是一座豐厚底蘊的老城市
19世紀初世界40%的貿易會通過利物浦的港口,鐵達尼號的「白金公司」也設立在此,世界第一條鐵路是從這裡開往曼徹斯特,利物浦一度成為英國第二大城。可惜它沒有跟上時代變化,貨櫃的出現打擊了過去以勞力搬運貨物的港口,這座城市面臨衰敗,1970年代甚至被稱為「灰暗城市」。

然而,利物浦的生存之道,2003年至2007年藉由多元的文化主題活動讓城市開始蛻變,2004年利物浦港區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,2008年更獲選為「歐洲文化之都」,讓利物浦一舉擺脫過去的汙名。
新舊融合的碼頭
藝術文化產業是個讓城市重生的好主意
去了利物浦才知道,一個城市的「美」不只是華麗建物,更應包含城市的內涵。

綜觀利物浦的發展,其實跟基隆有著相似的背景,都因海港興起,但又隨之沒落,然而利物浦已經走出自己的道路,在利物浦居日子,可感受到他們對於身為海洋城市以及音樂文化的重視,這座城市抓緊了兩件事情不放。

一件是鐵達尼號一件則是披頭四樂團,這兩件事情都象徵利物浦的人文歷史,周末的小酒吧會有各種不同形式的音樂表演,在港口周圍可以看見足以代表利物浦不同時期的建物,沒有使用的紅磚倉庫成為了各種不同博物館。
披頭四駐唱的「Cavern」應該是所有當地留學生都至少會去一次的地方

對於窮學生的我來說,利物浦博物館旁邊一處面海的椅子,一直是我好天氣會走去發呆的秘密基地。唯一可惜的是,2021年因為港區的過度開發,導致利物浦被世界文化遺產除名,對基隆來說這件事或許值得借鏡,港區周圍過度的開發,真的對一座有文化歷史背景的城市是好的嗎?


城市簡介:利物浦(Liverpool)是英格蘭西北部著名的港口城市,18世紀時即是英國與美洲之間重要的貿易樞紐。當時船隻從利物浦往南到非洲載運奴隸至美洲,再將甘蔗從美洲運回英國提煉,這段貿易黑歷史被稱為「白金金三角」。19世紀工業革命後,利物浦藉著港口優勢及鄰近工業大城曼徹斯特(Manchester)及伯明翰(Birmingham),快速成為英國航運重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