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瓦那
到另一個
多雨的哈瓦那
文:鄭十一
圖:劉祐銘攝影美學、
Anita Yeh、
Francis Fernández Trujillo
加入書籤 + 分享文章
fblinetwitter
古巴藝術家Francis
1978年出生於哈瓦那
因為愛上來自台灣的Anita決定漂洋過海
目前兩人定居基隆
聽說1965年第一部來台灣取景的好萊塢電影《聖保羅砲艇》曾到基隆拍片,當時基隆市區有許多巴洛克建築、酒吧、咖啡廳,充滿異國情調,讓外國劇組留下深刻印象,甚至稱基隆為「多雨的哈瓦那」!

只是對於來自哈瓦那的我來說,除了狹小的港灣有些相似,對比兩地我倒覺得沒什麼相像之處,不過這也可能是因為我對哈瓦那的港口過於陌生的緣故。

2017年我和太太決定回到她的故鄉基隆,這是我第一次離開古巴,飛機快抵達台灣時出現很多雲霧,這跟乾燥、晴朗無雲的哈瓦那截然不同,我知道我們即將去往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國度,但沒想到的是,來到台灣我才真正開始認識我的國家。
離開了,才重新認識古巴
貝雷帽、大鬍子、帥氣地抽著雪茄,似乎是許多人對於古巴的印象,但同樣的裝扮對於古巴人來說是截然不同的形象。

你知道的,古巴現在仍是個共產國家。歷經西班牙殖民、非洲黑奴輸入、美國介入政權,1959年的古巴革命本應該為古巴帶來真正地自由,事實卻不是如此。出生於1978年的我,曾聽長輩說過革命前的哈瓦那是多麼有活力、繁榮的城市,但我也未曾見識過。來到台灣生活後,我才感受到那應該是所謂的自由。你問自由是什麼感覺?不妨聽聽我們的生活吧!聽說台灣也曾有過相似的管制時期。
共產制度建立後,私人財產幾乎被收為國有,雖然多數是與美國有關的公司或產權,但人民的收入也因此遭到限縮,食物配給取代自由貿易,生活條件大概維持在糊口而已。政府雖然提供了免費醫療與教育資源,不過也限制了人民的想像與自由,因為它只提供希望我們知道的資訊,2014年以前我們甚至沒什麼機會使用網路。

古巴人一生多半只在家鄉生活、終老,少有機會到外地,更不用說旅遊。在古巴,醫生的收入已算不錯,但月薪也僅有25元美金。支付生活開銷之外,還能有多少閒錢呢?如果有機會代表國家出國比賽,護照會被統一保管,就怕你出去就會逃跑。幸運如我,才能有如此不一樣的際遇。
簡樸卻充滿藝術與音樂的生活
儘管有著各種限制,但古巴人熱情、幽默,音樂更是寫入古巴人的基因,我們隨時都能來一段騷莎舞,生活裡總是充滿歡笑。除了音樂,影響我最深的還有繪畫。

小時候時常看著爸爸畫畫,他最常畫火車給我,我也跟著畫,不知不覺便喜歡上畫畫。青少年時期嘗試自學,正巧遇上非洲藝術家薩爾瓦多˙岡薩雷斯,看著他慢慢地將漢米爾街變成一條藝術街,附近開始聚集藝術家,間接催化了我進入藝術學院的學習之路。後來幸運地遇上了貴人,一路上結交許多藝術家朋友,我們時常聚會交流,是一段令人十分想念的時光。
因為哈瓦那一直是歐美人士熱愛的渡假勝地,我們有不少機會可以接觸觀光客,有些人喜歡融合了當代與非洲風格的古巴藝術,會私下購買我們的畫作,所以在古巴藝術家的收入可能比醫生好上許多,藝術也因此成為哈瓦那的特色。除此之外,我們更透過外國遊客認識世界,我與太太也是因此認識的。

雖然厭惡國家制度,但我依然深愛古巴。如果問我想把什麼帶到台灣,那一定是古巴的熱情。如果我可以帶什麼回去古巴,那一定是台灣的自由。


城市簡介:哈瓦那(La Habana) 是古巴首都,也是加勒比海國家中最大的城市。18世紀哈瓦那是西班牙在新世界殖民地的重要港口, 19世紀隨著加勒比和北美各州之間的貿易增加,哈瓦那成為一個繁榮和時尚的城市。1959年古巴革命之後,古巴政府將發展中心轉移到農村等廣大地區,哈瓦那舊城的發展和改造逐漸停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