炎熱的午後,在仙洞巖外經營小吃攤的文英阿姐,正熱情招呼著風塵僕僕地遊客。
近年許多遊客來到仙洞,可能是想前往白米甕炮台看海,或是探訪海蝕洞秘境「仙洞巖」與「佛手洞」。不過當他們循導航駛入,迎面而來的卻是一輛輛貨櫃車、五彩繽紛的貨櫃,還有各種大型碼頭機具。
仙洞這一帶,其實也是基隆港西岸的碼頭作業區,許多基隆人都不曾踏足過,甚至還會形容這裡是個「異世界」。
由於前不著村後不著店,小吃攤成了遊客心中的「燈塔」,因為文英阿姐不只提供小吃與清涼的消暑飲料,也提供旅遊情報以及基隆的詳細介紹。
從基隆燈塔遠眺西岸碼頭區
在如此荒涼的地帶,怎麼會有這樣一家小吃店,我不禁充滿好奇,於是問了文英阿姐為什麼會在仙洞做小吃生意。
依港而生的小吃攤,撫慰無數的心與胃
文英阿姐表示1960年代基隆港需要大量勞力,仙洞小吃攤大概也是那時候開始的,第一代經營者是文英阿姐的婆婆謝吳梅。文英阿姐嫁過來之後,便跟著婆婆打理小吃攤生意,直到幾年前高齡的婆婆已無法勞動,才由她獨自經營。
「仙洞聚落曾經可是港口的『蛋黃區』,因為美軍的船隻會停泊在十八號碼頭,附近有不少間酒吧。」文英阿姐這樣說道,但我難以想像這個異世界曾經是那樣的熱鬧。
文英阿姐繼續補充:「當時許多碼頭工人會就近在港邊定居,鄰近碼頭的仙洞因此形成了生活聚落。」而來自台中大甲的婆婆,因為親友介紹認識在碼頭工作的先生,婚後也定居在此。
看著進出碼頭的工人越來越多,婆婆查覺到有餐飲需求,便在港區馬路旁經營小吃攤,提供熱騰騰的食物。早年的港區只有用鐵網分隔裡外,碼頭工人會在鐵網內直接向小吃攤叫飯,他們便會幫忙將飯菜送到鐵網邊。
1974年西岸高架橋完工後,貨櫃車下高速公路後可以直接通到港區,因此貨車司機也開始變成常客。為了趕時間,司機大哥多半會外帶一些可以開車邊吃的食物,像是燒賣、甜不辣、水煮蛋等,並直接打包成一袋,方便車上用餐。
現在的貨車司機外帶時也習慣裝成一袋
「仙洞小吃是我們上國道前的最後希望。」曾有司機大哥對文英阿姐這樣說,由此可知小吃攤對碼頭工作者的重要性。無論颳風下雨,只要碼頭開工,小吃攤就開業,對做苦力的男人們來說是最溫暖的驛站。
隨時代起落,見證基隆港的興衰
「其他生意可能要看天吃飯,但季節氣候對我們的影響不大。只要基隆港好,碼頭工作的人多,我們的生意自然就會好。」曾經文英阿姐是這麼想的,也勤勤懇懇地做著小店生意。
無奈2000年左右大環境開始改變,隨著台北港的興建、碼頭民營化,加上碼頭現代化等因素,使得基隆港周邊的人力需求銳減,仙洞聚落也隨之凋零,小吃攤無可避免地受到衝擊。
又因為仙洞聚落的拆遷,小吃攤在2001年搬到仙洞巖這一側,生意變得越來越淡,其他店家一個接一個歇業或搬遷,如今只剩他們與隔壁的小雜貨店。
早年仙洞聚落範圍圖(白色虛線為完整範圍)
經營60年的仙洞小吃攤,可以說是跟著基隆港一起走過興衰。雖然無奈,但小吃攤也得因應時代改變,例如早期沒有供應的湯湯水水,如今也為了不同客人的需求與時俱進。
除了小吃,後來也開始提供冰沙仙草蜜、古早味冰淇淋以及冰滴咖啡等飲品。文英阿姐笑說「本來仙草蜜只是準備給自己顧店時候吃的,因為夏天越來越熱,開始有老客人詢問,才又增加的。」剛好這幾年遊客變多,順勢成為夏季的消暑商品。
搬遷到現址已20多年,除了品項更新小吃攤沒太多改變
本著初心,以食物溫暖人心
從碼頭工人到貨車司機,再到現在的遊客,小吃攤始終以溫暖人心的方式,照顧來往的過路人。曾經也有媒體、部落客想為小吃攤報導分享,但都被婆媳一一婉拒,因為兩人認為他們只是做好該做的事。
在基隆,我們聽過許多因港口繁榮沒落的時代故事,卻很少關注像文英阿姐這樣的勤奮女性。從小吃店、跑場的總鋪師、報關行小妹,乃至茶室小姐,大時代裡有許多沒被看見的女性身影,她們默默的付出,同樣也是撐起基隆港的重要角色。
仙洞小吃攤或許不是華麗的大飯店,卻是堅毅守護的基隆女性縮影。
位於仙洞巖旁的小吃攤,周四公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