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ol.
arrow
about
contact
每座燈塔都是
獨一無二的眼睛
文、圖:鄭十一
加入書籤 + 分享文章
fblinetwitter
「聽說那兒有個燈塔,失戀的人都喜歡去,把不開心的東西留下。」 這是電影《春光乍泄》中,黎耀輝(梁朝偉)曾說過的話。

那是位在阿根廷最南端的城市烏斯懷亞(Ushuaia),一座號稱世界盡頭的燈塔(Faro del fin del mundo)。然而真正賦予它世界盡頭的美名,其實是法國的科幻小說家儒勒.凡爾納(Julio Verne)。1905年關於海盜傳奇的小說《世界盡頭的燈塔》(Le Phare du bout du monde),讓人們對燈塔有了更多的想像。
燈塔在人們的普遍印象裡,是遙遠、甚或孤獨的存在,但它同時也是指引、希望的象徵。陸地上的人前往燈塔是往海角天邊,尋找遺世獨立的超然感,但對海上的人來說,燈塔是海與陸交界的守護者,帶來靠岸返航的安全感。

黑夜裡,燈塔的光可以傳遞到40公里之外,轉滅之間,猶如星光。如果星星之於達悟人,是天空的眼睛,那對行船人來說,燈塔便是陸地的眼睛了。據說全世界共有1400多座發光燈塔,但沒有一座燈塔是一樣的。因為每座燈塔都有專屬的「燈質」,行船人只要觀測燈塔的閃燈頻率、光的顏色與亮度,便能夠知道眼前的是哪一座燈塔、自己到了哪裡。

守護者的任務,在科技導航的發展下幾乎要被取代。但燈塔尚未放棄它的使命,依舊是船隻的最後依託,守燈人仍將守護燈塔的光視為唯一使命。或許燈塔早已昇華成另一種象徵,因為世界的盡頭,可能是希望的開始。
前往台灣的聖地牙哥
若想領略海角盡頭的感受,台灣本島極東峽角上的三貂角燈塔是個不錯選擇,那裡可以眺望看不見盡頭的太平洋。

1626年,西班牙無敵艦隊從海上遙望,一聲Santiago(聖地牙哥)的驚呼,為三貂角留下美麗的譯名。它是太平洋區的重要指標,有台灣的眼睛之稱,過往太平洋的船隻,只要看到28秒連閃白紅2次的光,便知美麗的福爾摩沙到了。